10月17日,是國家第3個扶貧日,也是第24個國際消除貧困日。在這一天,集團黨委組織志愿者到英山縣溫泉鎮百丈河村對接幫扶,我感到非常高興,也十分支持。在省委統戰部、省工商聯、省扶貧辦聯合發起的“千企幫千村,脫貧奔小康”活動中,百丈河村成為山河集團結對的幫扶對象。三年前,我曾經到村里去走過、看過,也為村里的建設做了一點事;三年后,山河的志愿者們再去回訪、送溫暖,相信變化已經很大。
此前,湖北黃岡舉行了“萬企幫萬村”精準扶貧行動現場會。正如國務院副總理、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汪洋在會上講到的,民營企業參加“萬企幫萬村”既是“做貢獻”的過程,也是“受教育”的過程。
在此次百丈河村回訪中,當了解到村企有2000雙滯銷的鞋子后,志愿者們不是自己掏錢買幾雙就算了,而是想到了更長遠的辦法。他們發動集團所有人,積極運用互聯網的力量,開微店、上淘寶,把村里的鞋子推廣到更大的平臺上。我認為,這是一種積極的嘗試,值得鼓勵。精準扶貧的成績,不應僅僅局限于捐錢捐物,也不僅是體現在幫扶了多少人口脫貧,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漁,通過產業扶貧、勞務輸出脫貧、智力扶貧,變“輸血”為“造血”。
多年來,山河集團結合自身經營戰略,充分發揮行業優勢,積極調動資源,在助學、助業和助農方面不遺余力,大力開展幫扶工作。建筑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,我們在黃岡的團風、英山等地有多個施工項目,都吸納了不同數量的當地村民就業;集團還與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建立校企合作模式,開設山河魯班學院,并為這些學生提供實習基地,考核合格的優先錄用。
這些年來,一批又一批訂單班的學生走上山河集團的工作崗位,學以致用,為企業發展努力著、貢獻著。我們不僅讓鄉親們能賺到錢,更要為他們,包括他們的子女,提供一個學到真本事的平臺。
山河集團是從革命老區走出來的,從一家鄉鎮企業一步步發展到今天,也是經歷了很多艱難時刻。我常說,那些優秀的傳統不能丟,要把能吃苦、能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。現在集團的80、90后越來越多,可能他們沒有親身體會,難以理解。如果通過參加幫扶活動,能讓這些年輕人受到教育、懂得珍惜,也是另一種收獲了。